西方為何希望中國搞「共存」? 文:陳凱文

上篇文章提到,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初,部分西方國家已不打算採用積極的人為干預方式抗疫,只是最初引起了民眾譁然,於是等到疫苗誕生之後,便用「與病毒共存」這個新瓶,裝「自然群體免疫」的舊酒。耐人尋味的是,當西方改變抗疫策略之後,為何外媒、香港本地媒體,以及內地輿論,都開始出現「與病毒共存」的主張呢?很明顯,這些抗疫策略上的爭議,其實是在發動「認知作戰」。

究其因由,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:

一是中國堅持以積極人為干預的方式抗疫,雖然偶有輸入個案令部分地區爆發疫情,但是最終也在積極干預下「清零」,使到中國的確診數字和死亡人數,現時已遠低於大部分西方國家,形成重大落差。在此情況之下,只有讓中國放棄積極的「動態清零」政策,才會令中西之間的確診數字和死亡人數收窄,令西方的抗疫表現沒那麼難看。

二是中國在積極的「動態清零」政策下,令全國各地的生產得以復常,因而令中國成了全球少數疫情下錄得經濟增長的國家。相比之下,西方雖以所謂的「與病毒共存」掩飾其疫情失控,但是病毒在沒有積極干預下,不斷因交叉感染而出現新的變種,令疫情爆發完一波又一波,企業每日都有員工因確診而請病假,經濟亦變得更難復常。如此一來,西方若要拖慢中國的綜合國力繼續增長,便要令對方跟自己一樣,陷入抗疫上的泥沼。

三是西方作為發達國家,人均醫生比例和人均深切治療病房比例較高,尚且在不積極干預的情況下,出現公共醫療系統被擠兌的現象。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,經濟發展存在地域性不平均,公共醫療資源亦存在地域性差距,萬一現階段便仿效西方所謂的「與病毒共存」,可能要面對更嚴峻的公共醫療系統被擠兌,而這些公共衞生問題,可能是西方盼望中國發生的。

更重要的是,雖說不少專家均宣稱,新冠病毒並非人工合成,但巧合的地方是,美國迪特里克堡實驗室在2019年8月,曾因水處理設施故障及標準作業流程偏差等安全相關因素而被關閉。與此同時,早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,西方又有「專家」認為,此次新冠病毒只會令某類人種發病,某程度上令到西方在疫情初期疏於防範,只是這又衍生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:如果病毒真是天然演化而成而非人工合成,為何又會有「專家」聲稱,新冠病毒只會令某類人種發病呢?

在此情況之下,我們便不得不思考,外媒不斷鼓吹中國現階段便改行「與病毒共存」背後,是否隱含什麼非傳統安全的問題,如:放寬入境隔離政策後,會否突然出現一種新型「變種病毒」,是現有國產疫苗抵擋不了,因而造成國民大規模發病,甚至令到現有的公共醫療系統崩潰呢?之後又會否出現此種新型的「變種病毒」,只能長期依賴進口某國發明的疫苗,才能作出有效防護的情況呢?

由是觀之,中國現階段貿然改行所謂的「與病毒共存」,將有可能對國內經濟、社會安定,以及非傳統安全領域的不穩定因素,而在當今的國際政治格局下,西方國家倒是希望中國出現動盪。當然,他們既然要發動認知作戰,自然不會直接把現階段改行「共存」的後果說出來,而是會編撰一些貌似合理的說詞,由「在地協助者」說出來,以此忽悠香港和內地民眾,乃至是建制當中的決策者。

至於哪些貌似合理的說詞,究竟又會是什麼呢?由於本文篇幅已經頗長,為了增加可讀性,只好遲點另撰一文再說。

文:陳凱文

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